北方最大钢铁“航母”启航 ——鞍钢重组本钢深观察(上)
- 发布日期:2021-08-23
- 浏览次数:581
8月20日,鞍钢重组本钢大会在鞍山召开,辽宁省国资委将所持本钢51%股权无偿划转给鞍钢,各有百年历史的两家大型钢铁企业合二为一。
本次重组,是一次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强联手。
近年来,在钢铁行业减量置换的大背景下,兼并重组已成为钢铁企业产能规模发展的重要途径。
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主要针对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文件,设定到2025年,60%至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本次重组,既是我国钢铁行业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改变全产业格局的关键之举。
重组完成后,“新鞍钢”粗钢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超6000万吨,这是什么概念?”会中接受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鞍钢集团老领导刘玠说,“几乎与美国行业产能持平,非常了不起!”
这样的产能也使得鞍钢集团成为我国北方最大钢铁“航母”。“至此,‘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全面构建。”有“不老钢铁侠”之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认为,我国钢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将继续增强。
这次重组,也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邻里联袂。
“历经很长时间,几度起起伏伏,今天终于落地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钢集团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杨成广的一句感慨,道尽多年来鞍本员工对携手共进的期盼。
总部相距仅60多公里的鞍钢和本钢,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光荣传统的优秀钢铁企业的代表。鞍钢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2020年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突破200亿元。本钢是我省最大的省属国企,也是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大型钢铁企业,是“共和国功勋企业”。两家企业在国家建设、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关键时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企改革的深化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需要等,本世纪初,国家曾多次研究推进鞍钢本钢重组工作。在此背景下,“两钢”重组提速。
4月6日,《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十四五”时期,辽宁省将推动鞍钢和本钢等央地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世界一流钢铁企业。4月15日,本次重组准备工作全面启动。
“从准备到实施,只有短短几个月,各路人马几乎24小时不间断工作。”放弃小长假,5月1日刚过,省国资委的苏宇飞就将“寝室搬到了办公室”。像他一样,省里各职能部门、鞍钢本钢两家参与“重组专班”的干部员工、聘请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都开启了不分昼夜的“无休快进模式”。
让大家在高强度的工作面前圆满完成任务的动力,正是人们近20年的期待。8月20日,重组大会上,鞍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一句“这是鞍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仿佛在回应所有的热望。
鞍本重组,更是一次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实践。
一直以来,同处辽宁的鞍钢和本钢,资源相邻,产线重叠,产品结构相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两家企业建设上重复投资、科研上项目重合等现象时有发生。
“重组后,这样的窘境将会不再。随着资源的有效配置,双方在资源、研发、物流和新能源等多方面的协同价值,都将得到发挥。”鞍钢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监李根的观点,得到本钢集团本钢板材研发院副院长刘宏亮博士的呼应。
“尤其是科技力量的整合,将使我们攻克‘卡脖子’的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能力,呈几何级数增长。”时下,科技创新已成为钢铁巨轮前行最大引力,盘点马上就可以“互相借力”的创新课题,刘宏亮心中对未来充满憧憬。
理想并不遥远。
按照规划,锚定“7531”(7000万吨粗钢、超5000万吨铁精矿、超3000亿级营业收入、超100亿级利润)战略目标,重组后,鞍钢将全面推进鞍本价值链核心业务协同整合,加速释放聚合效能,实现从体量规模的纵身飞跃到效率效益的全面提升。
未来,“新鞍钢”的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将不断增强。这艘钢铁“航母”,将在更广阔的海域上乘风破浪,驶向深蓝。